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完成水稻 “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空間培養實驗
▲這是空間水稻原生稻和再生稻的圖片,顯示空間稻穗與穎殼張開的表型。
▲12月5日,在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生物實驗室,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鄭慧瓊研究員處理從太空歸來的擬南芥樣品。
(圖片均為新華社發)
新華社上海12月5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隨著圓滿完成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的3位航天員平安歸來,經歷了120天全生命周期的水稻和擬南芥種子,也一起搭乘飛船返回艙從太空歸來。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完成水稻“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空間培養實驗。
人類要在空間長期生存,必須保證植物能夠在空間完成世代交替,成功繁殖種子。此前,國際上在空間只完成擬南芥、油菜、豌豆和小麥“從種子到種子”的培養。在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生命科學項目中,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鄭慧瓊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開展了水稻“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空間培養實驗。
據鄭慧瓊介紹,從2022年7月29日注入營養液啟動實驗,至11月25日結束實驗,該項目共在軌開展實驗120天,完成了水稻和擬南芥種子萌發、幼苗生長、開花結籽全生命周期的培養實驗。其間,航天員在軌進行了三次樣品采集。
“通過對空間獲取的圖像分析并與地面對照比較,我們發現空間微重力對水稻的多種農藝性狀,包括株高、分蘗數、生長速率、水分調控、對光反應、開花時間、種子發育過程以及結實率等多方面,均有影響。”鄭慧瓊說。
研究團隊還在空間開展了再生稻實驗,并獲得再生稻的種子。“從剪株20天后就可以再生出2個稻穗,說明空間狹小的封閉環境中再生稻生長是可行的,這為空間作物的高效生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驗證據。”鄭慧瓊說,“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在空間嘗試運用再生稻技術。”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