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南面線傳承300多年
●張佳勝
傳統的豐順縣湯南鎮純手工面線,形狀細長如線,柔韌有彈性,咸香、口感好,傳承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潮汕地區,面線的“面”字的發音與“命”字相似,有長命百歲之意。逢年過節、生辰婚慶壽宴等吉日,豐順人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炒面線。因此,面線深受豐順縣城及周邊地區甚至海內外華人華僑的喜歡。
湯南面線聲名遠揚
近日,筆者來到湯南鎮,了解傳統純手工制作面線的歷史發展情況。龍蟠村是該鎮隆煙村一個有110多戶700多人的自然村,是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專業村,過去不少家庭就是靠制作手工面線為生。今年50多歲的羅叔,有著30多年做手工面線的經歷。羅叔說,從他曾祖父那代開始,家里就以制作手工面線為生,到兒子兒媳這一代都在做面線,現在已是一把好手。“日復一日與面粉打交道,小小年紀的我最想學的是父親甩面的功夫。”在羅叔兒時的記憶里,父親每晚總是守著一臺舊舊的收音機收聽天氣預報。明天是晴是陰,是南風是北風,都影響著面線的制作。“南風襲來,天氣潮濕,面團就得揉得硬一些;北風刮來,大風凜冽,面團就得揉得軟一些。”羅叔跟筆者說面線制作的技藝。
“過去,不管你走在村里的哪條大街小巷,都能聞到陣陣面線的清香。”據羅叔介紹,那時村里人很少外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制作面線,據不完全統計,全村每年約可生產手工面線200萬斤,僅此一項,村民每年可收入50多萬元。“手工面線曾是我村的支柱產業。每逢節假日,便是我們最忙碌的時候,面線由此聲名逐漸遠揚。”羅叔如是說。
揉搓拉甩 工序繁多
在羅叔看來,制作面線相當辛苦,經濟效益遠沒有種茶、制茶來得好。“每天凌晨三四點鐘,就要起床準備一天所需的材料,完成整個制作過程,一直忙到下午三四點鐘。每一道工序都井井有條,連偷個懶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面線的制作時間長達15個小時,每個環節都是純手工,容不得一點偷工減料。一天下來,經常累得腰酸背疼。”羅叔說,當地人把這種苦活稱之為“牛古活”,要是沒有掌握好力度,面線可就不好吃了。除此之外,還要熟悉天氣,根據每天的風級、濕度和光照程度來控制鹽量和日曬時間。
羅叔介紹,制作手工面線需要幾道工序:首先把面粉加入適量水和鹽后開始糅合,和面。再把面團切成小塊,經過不斷的搓揉、拉伸,變成直徑一厘米左右的粗面線條。而后,再把這些粗面線條盤起來,盤成蚊香形狀的“面餅”。其次是甩面,把粗面線條甩成較細的線條。順著圓形的簸箕,把兩根1米長的專用細竹竿固定在鐵架上,左手一甩,右手用力一甩,半米長的面條飛快地從簸箕“跳”出來,瞬間變細變長,躍過人的肩膀,披在兩根細竹竿上,像是一場魔術表演。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曬面、蒸面。
羅叔說,整個制作過程最吃力的一招就是甩面——需要熟悉的技巧,沒有幾年的經驗,面線很容易斷掉。“熱天甩面通常累得滿身大汗。”羅叔忙著向筆者解釋:“手工面線由于在制作的過程中,不斷地重復揉、搓、拉、甩的動作,所生成的面筋韌度較強,煮起來也不容易糊掉。”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