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蓑衣
●周繼章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朝大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中寫到了蓑衣,據考,蓑衣在唐朝以前就為民間使用。
在閩西客家上杭縣廬豐畬族鄉橫崗村,筆者見到一位編織蓑衣40多年的周師傅,他現在已經70多歲,他為我現場展示了編織蓑衣的全過程。蓑衣又俗稱“棕蓑”。通體以棕制成,無袖,披在肩上能蓋住胸背。一種后背長過臀部,一種后背較短,但下綴棕裙,穿著時既能活動自如,雨水又不會淋濕衣褲。棕蓑,有上下分擺式和整件連接式兩種款式。閩西的棕蓑都是上下分擺式,穿著活動較靈活,一件上衣有5層、下半身有3層的大人棕蓑有八九斤重。棕蓑是純手工制作,蓑衣的制作工藝異常復雜,編制成一件蓑衣需要10多道工序。首先要把從棕樹上割下的棕片,用鐵刷刷洗棕尾,使棕毛平順,并清理附著的碎物,去掉雜質做防腐處理,然后曬干。接著用手工搓揉棕樹葉纖維,制成縫合線,把經過曬干的棕片編織。編織是從領口開始的,一片接一片,一針一線縫制成衣裙狀,往下就結成菱角形的花兒,自上而下織成斗篷的形狀。袖子與下擺的棕毛要自然垂懸,領口與衣襟用薄嫩棕片包邊細縫,最后綴上系帶和扣子,里面要光潔,花兒要勻稱,外面要平整、美觀,一件可遮蔽風雨的棕蓑就算制作完成。由于工藝異常繁瑣,每個環節必須手工制作,且需要很長時間和嫻熟的技巧,所以今天其手藝已經在習慣于科技和機械化生產的后人中幾近失傳了,能夠掌握這門技術的已多為年過六旬的老人。
隨著時代的變遷,20世紀70年代后,蓑衣已逐漸被塑料或尼龍雨衣所替代。棕蓑雖然早被五顏六色的塑料雨衣所代替,甚至成了民俗藝術品收藏或作為一些商店的裝飾品,但笨重的棕蓑也有許多塑料雨衣不能比擬的優點。蓑衣透氣,輕便的塑料雨衣反而透氣性差,夏天下雨時穿起來,悶熱難當。蓑衣穿著時,不會有礙手礙腳之感,兩臂活動自如,而塑料雨衣易與衣服貼在一起,不易活動。此外,棕蓑的保暖性對于當時貧窮的人們來說是很實用的,初春或深秋下雨,穿著棕蓑下田、趕牛都非常暖和。沒雨時,累了,穿著棕蓑頭枕斗笠,躺在田間地頭歇息,棕片散發的味道連小爬蟲和蛇都不敢靠近。
蓑衣除了擋雨、御寒外,還有一用處呢!倘若誰家建造新房子,到“上梁”時,正廳中間的“正梁”肯定要用蓑衣包裹。傳說:朱元璋在一次危急之時,正因為用蓑衣遮掩過,才躲過一劫??图胰苏J為用蓑衣包裹“正梁”,家業定能發達;用蓑衣包裹木炭,放置在井底下,據說除了能起殺菌過濾作用外,還能鎮住“邪氣”。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